(摘自藥師週刊)

民眾與媒體常見的觀念迷思

◎文╱林宗坤

一、消炎藥真的是消炎的藥嗎?
消炎藥顧名思義是用來消除發炎(Inflammation)的藥物,而發炎是指身體組織對於損傷的一種特殊反應,發炎同時也是人體正常的防禦反應,是為了對抗外來病原菌而產生的保護機制。當細菌或病毒穿越了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等)進入人體內部時,免疫系統會啟動防禦機制,把白血球送到身體防禦的最前線,與入侵病原展開對抗。這就是發炎反應的產生,紅、腫、熱、痛便是這些防禦性物質造成局部不舒服的感覺。


對一般民眾而言,消炎藥似乎就是指抗生素,身為藥師的我們必須有責任向民眾或病人解釋清楚。傳統觀念中各種感染疾病都習慣加上「炎」字,例如上呼吸道感染稱之為喉嚨發炎;泌尿道感染通稱尿道炎;腦部感染稱為腦炎等。另一部份原因來自醫生對疾病的解釋,因為感染基本上合併了發炎反應,為了根本解決發炎的源頭,去除感染也等同去除發炎,所以醫生為了讓病人能了解用藥的原因,就稱抗生素為消炎藥,這導致有些病人因感冒而引發的喉嚨發炎時就誤認為要抗生素才能消炎,甚至向醫師要求要開抗生素才有效,這也是國內抗生素濫用的原因之一。


其實舉凡過敏、扭挫傷、寄生蟲感染、病毒感染或自體免疫疾病等,都會引起發炎反應,然而抗生素只能針對其中有細菌感染的疾病來加以治療,不要說對過敏或自體免疫疾病無效,就連一般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感冒都沒有辦法治療。所以民眾常常認為流行性感冒或一般感冒,一定要醫師開消炎藥(抗生素)才會治好,沒有開這種特效藥的醫師就是不行,這是民眾的錯誤觀念。至於病毒引起的感冒,並沒有特效藥物,大都得靠自身的免疫力、多休息與多喝開水來治癒。


對醫療專業人員而言,消炎藥通常是指非類固醇類抗發炎劑(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NSAIDs具有鎮痛、消炎與解熱作用,主要治療關節炎及緩解一般疼痛。但是以民眾皆耳熟能詳的普拿疼止痛藥物而言(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它並不是NSAIDs類藥物,因為此藥物作用只有退燒與止痛,並不具有消炎作用,這是藥師在教育民眾時必須要知道的基本藥物資訊。


類固醇藥物(Steroid)是一種強力抗發炎劑,可以減輕骨破壞性疼痛及神經或脊髓受擠壓引起的疼痛。舉凡因發炎或自體免疫(也是一種發炎)而導致的疾病(例如氣喘、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重症肌無力等),類固醇藥物都可以扮演著救命的角色。但長期以來類固醇卻被民眾誤解及污名化,認為類固醇藥物好像是禁藥,是美國仙丹,副作用很大。其實類固醇藥物也是消炎藥的一種,在適當的劑量下可以對疾病有治療效果,這也是其他一般非類固醇消炎藥物無法取代的治療結果,例如器官、骨髓移植的病人或一些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因為有了類固醇的治療,人生才又恢復希望。


以前認為與生活習慣有關的文明病,像是心肌梗塞、糖尿病、阿茲海默氏症、癌症、過敏性及自體免疫疾病等,現在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都跟慢性發炎有關。慢性發炎是指經年累月地刺激正常細胞,染色體的變異也一直在累積,最後就導致癌症,例如肝的慢性發炎變成肝癌,就是免疫系統的攻擊所造成的;子宮頸癌也是體內為了對抗人類乳突病毒的發炎反應所引起的;胃液逆流造成食道發炎也容易產生食道癌。體內慢性發炎,我們可能渾然不知,或是在低程度發炎引起輕微的疼痛時,常選擇服用鎮痛解熱劑以舒緩疼痛。但這種處理方式會使身體忽視了因發炎而送出的警訊,若能避免體內產生慢性發炎,自然可以免除很多文明病。

二、抗癌與抗炎是不一樣的
所謂癌症,是指人體組織中某種細胞發生不正常增殖的現象。這種細胞不僅增生迅速,而且破壞力強,可經由血液或淋巴到處轉移,破壞周圍組織,威脅生命。癌細胞發生的原因不明,生長的部位不同,症狀也不一樣。若有異常出血、分泌,或身上發現硬塊、傷口長久不癒等症狀,均可能為癌症的癥兆,應及早檢查,及早治療,例如:肺癌、肝癌、子宮癌等。
所謂炎症,是指得病時發熱、紅腫、疼痛等現象,例如:發炎、肺炎、盲腸炎等。


因此,身為民眾要清楚的知道抗癌藥物與消炎藥物是作用差異很不同的藥物,對於民眾本身所正在服用的藥物也必須要清楚瞭解應該如何服用。而身為專業藥師的我們更是必須在有正確的藥物知識之外,更能有耐心的教育一般大眾如何正確的使用藥物。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蘋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